筑梦计划|安徽:新文艺青年的“井冈日记”

发布日期:2019-6-30 浏览次数:2075

安徽新文艺青年的

“井冈日记”

2019年6月24日至29日,为进一步加强对新文艺青年的思想引领,团中央社会联络部举办——新兴领域青年大学习暨全国新文艺青年骨干“青社学堂”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文艺青年骨干共计100人齐聚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省遴选了5名文创类新文艺青年骨干:

李    智(安徽原创音乐创客联盟创始人)

钟雯雯(安徽仲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凯源(安徽顽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马鞍山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

马定波(瞳龄形者影视工作室导演)

郑   伟(合肥爱乐乐团团长、培训班安徽带队老师)

本次培训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主要包括理论学习、红色教育、民情考察、作品创研和展示、调研访谈等5项重要内容。在为期6天的培训中,学员们通过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茨坪革命旧址群、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品格;走进基层农村,干农活、访民情、听民意,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此次培训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了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课程,组织新文艺青年们赴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旧址接受现场教育,同时给每名学员配发红军服,进行体验式学习。当100名参训人员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背行军包,站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时,对先辈的崇敬、景仰、痛惜之情油然而生。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深秋的黄洋界,峰峦叠翠,松竹参天。昔日的朱毛挑梁小道,依山而上,碎石铺路,依稀可见当年的艰险。100名身着红军服的全国新文艺青年骨干吟咏着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词,行走在险峻的挑梁小道上,个个感慨万千,革命先辈当年骁勇奋战的声容气象,如在眼前。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刻在碑林墙壁上的一帧帧题词和矗立在雕塑园的一尊尊雕像静静诉说着后人对先辈的深深感铭,参训人员向烈士敬献花篮,表达瞻仰之情;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和影视资料重现了当年革命工作的艰难竭蹶和先辈们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想到埋葬于此的烈士忠骨,大家忍不住泪水潸然;在小井红军医院,当年种下的车前草等药材还在静默生长,聆听着张子清师长舍命捐盐的动人故事,每个人的内心都激荡不能自已;在小井红军烈士陵园,一个低矮的墓碑上,“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两行小字写尽井冈母亲的低调高格;在大井朱毛旧居,门前的石子路铭刻着当年领袖们的豪情壮志,眺目远方,大家对革命领袖的卓越领导才能更加叹服;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当年的哨口工事犹在,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那段风雨如磐的战斗岁月。

井冈日记

“很小的时候,长辈就和我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我心中充满了憧憬。到达井冈山,深切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力量。八角楼上的那一盏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路,也点燃了我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钟文文

这次学习后我将更加积极投入到文化创新产业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爱国情怀,坚定理念信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每一位都是星星之火,将井冈山精神,带回自己所在的地方,燃起灿然的明天。”

——马定波

是的,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留下的却是千回百转的思考。那么,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又有怎样的启迪和影响?在我们的创业路上,是否也有艰难的时刻?是否也有自认为迈不过去的山?可党的革命历史已经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在创业实操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将会指引我们一路走下去。

——陈凯源

重温战争的岁月,再听英雄的故事。心情变的厚重,而未来的路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在工作中经常因为创作而失去灵感,焦虑,对文化工作的前景失去信心,为未来的发展而堪忧。商业与理想总是令人左右为难。有时候忘记了其实我们身处的美好时代,忽视了那些璀璨而值得歌颂的曲曲赞歌。重归工作岗位我想用音乐去唱出今天的美好,去唱出英雄的伟岸,用音乐去呼吁身边的青年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去感染身边更多的青年人。我愿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履行。感谢组织给我了如此丰富的人生课程,受益终身。

——李智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来到井冈山有感动,离开井冈山有行动。归途中,望着窗外的潇潇细雨,大家陷入了沉思。“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了每一名参训学员心中,也必将落实于他们推动国家新文艺发展的行动中。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298号